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济南市经纪活动管理暂行办法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30 06:26:24  浏览:9256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济南市经纪活动管理暂行办法

山东省济南市人民政府


济南市人民政府令
 (第56号)


  《济南市经纪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已经市政府批准,现予发布施行。

                         济南市代市长 谢玉堂
                          一九九三年二月二日

            济南市经纪活动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发挥经纪活动在商品交易中的积极作用,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经纪活动是指经纪组织和经纪人在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经营和科技成果转让以及引进资金、信息、工程项目等过程中从事的中介服务活动。
  经纪组织包括经纪企业、经纪人服务所。


  第三条 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是全市经纪组织和经纪人的主管机关,负责对经纪活动的指导、监督、管理。


  第四条 凡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中介服务经验,愿意从事经纪活动的公民,按下列程序取得从事经纪活动的资格:
  (一)个人凭居民身份证,经纪组织中的工作人员凭单位证明,向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提出申请;
  (二)由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统一组织培训和考核;
  (三)对合格者由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济南市经纪人资格证书》。
  党政机关在职人员不得申请经纪人资格。


  第五条 对取得经纪人资格,申请从事个体经纪业务的,由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依照《城乡个体工商户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予以登记注册,发给《济南市经纪人服务许可证》,经纪人凭证开展经纪业务。


  第六条 申请开办经纪企业的,由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予以登记注册,领取《营业执照》后,方可开展经纪业务。


  第七条 经纪人服务所是为经纪企业和经纪人开展业务提供场所、设施、信息等条件的服务组织。
  申请开办经纪人服务所的,由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予以登记注册,领取《营业执照》后,方可开展业务活动。


  第八条 经纪企业、经纪人服务所和经纪人需变更登记注册事项的,要向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申请,并办理变更登记手续,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变更。
经纪企业、经纪人服务所和经纪人歇业、被撤销或者因其他原因终止营业,应向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申请办理注销登记。
  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对经纪企业、经纪人服务所和经纪人的登记管理,实行年检制度,每年检验一次。


  第九条 临时或者一次性从事经纪活动的,必须到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办理有关手续。


  第十条 经纪组织和经纪人应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在批准的经营范围内从事经纪活动;不准直接进行实物性商品买卖;不得违法经营,弄虚作假,进行诈骗活动。


  第十一条 经纪组织和经纪人应当按有关规定收取中介服务费。
  经纪组织和经纪人应依法纳税,经纪人应按照有关规定向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交纳管理费。


  第十二条 经纪企业和经纪人可以成立经纪协会,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群众团体,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要在业务上给予指导。


  第十三条 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应当加强对经纪组织和经纪人的监督管理,对违反本办法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和《城乡个体工商户管理暂行条例》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予以处罚。


  第十四条 被处罚的单位和个人对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的行政处罚不服的,可以依照《行政复议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提起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


  第十五条 本办法由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十六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贵州省实施《广播电视设施保护条例》细则

贵州省人民政府


贵州省实施《广播电视设施保护条例》细则
贵州省人民政府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维护广播电视设施的安全,确保广播电视节目顺利优质播放,根据国务院《广播电视设施保护条例》,结合我省广播电视事业的实际情况,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本细则适用于省、地、州(市)、县(市、特区、区)广播电视台、站,区、乡(镇)广播站(包括调频台和有线广播台、站,下同),电视转播卫星地面站、监测台站(包括录像转播和差转台)的下列设施:
(一)节目发射设施,包括天线、馈线、塔桅(杆)、地网、天线场地及其附属设备:
(二)节目接收传送设施,包括架空或埋设的传音电缆线路、同轴电缆线路、光缆线路、有线广播线路、微波站、微波设施、卫星地面站:
(三)节目监测设施,包括监测台、站及其附属设备;
(四)专用道路、供水设施、避雷设施、电力线路、电话线路。
第三条 各级广播电视部门负责所管辖的广播电视设施的保护工作,实行分级负责,归口管理,确保广播电视设施的安全。
(一)省广播电视厅对直属台、站的广播电视设施负有直接的保护责任,对全省的广播电视设施负有管理监督和检查的责任;
(二)地、州(市)广播电视局除管理、检查本地、州(市)所属县(市、特区、区)、乡(镇)广播电视设施外,对直属台、站的广播电视设施负有直接的保护责任;
(三)县(市、特区、区)广播电视局负责保护县(市、特区、区)所属广播电视设施,县至区、乡(镇)的有线广播专线及其附属设备;
(四)区、乡(镇)广播电视站负责保护区、乡(镇)属广播电视设施,区、乡(镇)至村的有线广播专线及其附属设备。
第四条 广播电视设施(包括农村有线广播)是国家和集体财产,均受法律保护,禁止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侵占、哄抢、私分、截留、破坏。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广播电视设施的义务,对危害广播电视设施的行为,有权制止并向有关部门报告。

第二章 保护措施
第五条 禁止下列危及广播电视节目接收、发射设施的安全和损害其工作效能的行为:
(一)拆除或损坏天线场地及其附属设备的围墙、围网、标石、标桩和其它标志物;
(二)利用广播电视台、站发射的高频辐射能量照明;
(三)攀登天线塔桅(杆)折移拉线,向天线、馈线及其附属设备投掷物品或者射击;
(四)在馈线两侧各三米范围内建筑施工或者种植高杆作物,馈线两侧五米范围内种植树木。
第六条 未经当地主管部门同意不得:
(一)跨越或穿过广播电视台、站(含发射台等)供电专线架设任何其它路线;
(二)在广播电视台、站(含发射台等)供电专用线上随意接电;
(三)随意进入电台、电视台(含发射台)所在地游览、参观。
第七条 禁止下列危及广播电视节目传送设施的安全和损害其工作效能的行为:
(一)在标志埋设地下电缆线路的两侧各五米范围内铺设石油天燃气管道;
(二)移动、损坏地下电缆终端杆、架空线路的塔桅(杆)及其附属设备。
(三)在标志埋设地下电缆线路的地面上倾倒垃圾、矿渣、倾倒含酸、碱、盐化学物品的液体;
(四)切断、损坏架空的传送电路;
(五)在架空传送线路上附挂电力、通讯线路;
(六)移动、损害架空或埋设的传送线路的标桩和其他标志物;
(七)农作物和树木与架空线路的间距小于两米;
(八)在传送线路塔桅(杆)周围二米内挖沙取土;
(九)在传送线路搭桅(杆)周围堆积木料、柴草、油桶等易燃物;
(十)利用线杆拉锚拴牲畜、做支架、搭窝棚、利用架空线晒衣物和杂物;
(十一)在通往广播、电视发射台专用公路两侧倾倒垃极和损坏路面。
第八条 禁止下列危及广播电视节目监测设施的安全和损害其工作效能的行为:
(一)在天线监测设备周围十五米及面向天线的一侧进行建筑施工;
(二)在监测台、站五百米保护区内设置金属构件;
(三)移动、损坏监测天线杆及其附属设备。
第九条 在标志埋设广播电视地下电缆线路二米范围内施工作业、堆放笨重物品、种植树木及平整土地的,应当事先征得当地广播电视部门的同意,并采取技术防范措施以后,方可进行。
第十条 对超越架空的广播电视节目传送线路保护间距的农作物和树木,广播电视部门有权剪除其超越部分。
第十一条 架设跨越或平行有可能造成对有线广播干扰的电力及其线路,需事先向当地广播部门提出申请,经上级广播电视部门批准后,方可架设,如需搬迁广播电视线路,费用由建设单位支付。
第十二条 凡必须在广播电视专用架空线路上挂接喇叭或其它收听、放音设备的,应当事先征得当地广播电视部门的同意,并在专业人员的监护下进行施工。
第十三条 凡在天线场地敷设电力通讯线路,架设、埋设其它设施,都应当事先征得当地广播电视部门的同意,并在专业人员的监护下进行施工。
第十四条 凡在天线周围相当于塔高度范围内挖沙取土,建筑施工,都必须事先征得广播电视部门的同意后方可进行。
第十五条 建设单位因建设工作需要搬迁、拆除广播电视设施时,必须事先向当地广播电视行政部门提出申请,经上级广播电视行政部门批准后,在广播电视行政部门专业人员的监护下,方可搬迁,搬迁费用由建设部门支付。

第三章 奖 惩
第十六条 对违反本规定的单位或者个人,由广播电视行政部门根据以下条款予以处罚;
(一)情节轻微,未造成损失的,处以警告或者一百无以下的罚款;
(二)造成广播电视设施轻微损坏的,除陪偿损失外,处以一百元以上二百元以下的罚款;
(三)造成广播电视设施损坏、影响其工作效能的,应赔偿损失,并处以一百元以上三百元以下罚款;
(四)造成广播电视设施严重损坏或危及广播电视部门工作人员完全的,处以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并赔偿损失,使其恢复到原来的工作效能。
广播电视行政部门应当建立健全行政罚款处罚制度。
罚款一律上交同级地方财政。
第十七条 废品收购单位、个人一律不得收购广播电视设施。违者,一经查出,将根据有关规定予以惩处。
第十八条 对破坏广播电视设施,危害公共安全,情节轻微,未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进行处罚,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对直接责任人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九条 对行政处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处罚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向当地人民法院起诉,逾期不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广播电视行政部门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二十条 为鼓励全民保护广播电视设施,对积极检举揭发,协助公安部门破案的人员应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四章 附 则
第三十一条 本细则由省广播电视厅负责解释。
第二十二条 本细则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1989年6月15日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开展“确保消费者安全过冬、安全过节”打假专项执法行动的通知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开展“确保消费者安全过冬、安全过节”打假专项执法行动的通知

工商消字[2001]第29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和《国务院关于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的决定》精神,针对当前御寒商品、节日食品市场中存在的制假售假、质量不合格等突出问题,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决定于2001年10月至2002年2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确保消费者安全过冬、安全过节”打假专项执法行动,为2002年元旦、春节,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专项执法行动的内容和重点

(一)重点商品:群众反映强烈、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安全的棉衣、棉被、羽绒服装、民用煤、取暖器具等御寒生活用品;以及肉类、粮油、水产品及制品,豆类制品,饮料,糕点等食品。

(二)重点场所:综合、专业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御寒商品、节日食品集散地等。

(三)重点内容:

1、结合全国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开展的清查企业专项执法行动,对御寒商品、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进行清查,严格审查有关生产、经营企业的主体资格,严厉打击无照经营等非法经营活动,把好市场准入关。

2、检查上市的御寒商品和食品,重点打击;(1)经销用医疗废弃物、生活垃圾、工业废料、废旧絮棉等制作危害人体健康的商品的行为;(2)经销无生产许可证、经营许可证、质量合格证、不符合安全使用标准商品的行为;(3)经销没有检验检疫证明或检验检疫不合格、以次充好、掺杂掺假、变质失效的商品等行为;(4)在食品添加“吊白块”,利用工业矿物油、“地沟油”加工制作粮油及制品,销售病害肉、注水肉等商品的行为;(5)利用广告或其他手段对商品质量、功效和适用范围等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以及商标侵权假冒违法行为。

3、加强市场秩序的监督管理,重点打击欺行霸市、强买强卖、缺斤少两、坑蒙拐骗、欺诈消费者等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违法行为。

二、专项执法行动时间

(一)2001年10月至12月,重点开展御寒商品打假执法专项行动,确保人民群众安全过冬。

(二)2001年12月至2002年2月,重点开展节日食品打假执法专项行动,确保人民群众安全过好2002年元旦、春节。

三、具体要求

(一)突出重点,集中力量,统一行动。各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在前期开展的食品联合打假行动及粮食、棉花、肉食品市场专项整治工作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根据专项执法行动确定的重点,制定具体的工作计划和方案,进一步加强对御寒商品、节日食品市场中存在质量、安全隐患及监管盲点区域等薄弱环节的监督检查,集中力量,统一行动,抓实抓好。

(二)完善措施,有针对性地开展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督抽查工作。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将围绕御寒商品、食品组织开展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督抽查工作,并向社会公布抽查结果。有条件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也可结合实际,组织对本地区的一些重要御寒商品、食品进行质量抽查。

(三)加大执法力度,狠抓大要案件的查处。对执法行动中发现的的大要案件线索,要按照“五不放过”的要求,依法从重、及时予以查处。要充分发挥“12315”消费者申诉举报网络和“百家企业打假维权”网络的作用,广泛发动人民群众和网络成员企业举报制售假冒伪劣御寒商品、食品等违法行为,扩大案源,及时受理消费者申诉,处理消费纠纷,查处侵害消费者权益案件,并适时组织典型案件曝光,震慑不法分子。

(四)加强组织领导,确保专项执法行动取得实效。各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紧密依靠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加强与公安、质检、卫生等部门及新闻宣传单位的配合。要强化检查、指导,及时掌握情况,认真总结经验,完善相关制度,巩固治理成果。

各地在专项执法行动中遇到的问题,要及时请示;重大、突发性事件必须于二十四小时之内上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每月月底要上报查处的大要案件情况和专项执法工作进展情况。专项执法行动结束后,要及时将总体情况写出书面总结,于2002年2月底报送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消费者权益保护局。

二00一年十月二十二日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